天福号故事 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 年,官宦后裔山东人刘凤翔, 尊祖训“世代不为官”身怀明庭酱肉绝技,携孙子刘抵明来京,在西单牌楼拐角处,创立“刘记酱肉铺” 。乾隆五年(1740年)因店堂狭小,无名无号,小店经营一直不景气。刘凤翔经多方探寻,得一牌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含“上天赐福”之意。刘凤翔将此匾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之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此后,店生意日渐隆,“天福”果然降临。自此“刘记”酱肉铺更号为“天福号”酱肉铺。酱肉铺是夜间秘制,早上出售,保证酱肉新鲜可口。 一次,刘凤翔的孙子刘抵明夜间守灶,勤奋好学的他夜读诗书,不料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因店小本少赔不起,只好将这锅煮过的肘子勉强出售。恰巧一位宫中宦官来买酱肉,刘抵明生怕大祸临头,然而却又一次福从天降。下午,这位宦官打发人来说今天的肘子特别好吃,让以后天天做这样的肘子。从此,刘抵明在原祖传技艺的基础上,苦心钻研,总结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选料严格考究,酱肘子的质量也越来越好,“天福号”也随之名振京城。 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 天福号的酱肘子已名盛京城,成为达官显贵所钟爱的一道名吃,后曾有过“天香在味忆京华,最想天福酱肘花”的说法。1891年,天福号的美名传到了美食大家慈禧太后的耳中,慈禧太后尝过天福号酱肘子后也赞不绝口,特赐天福号进宫腰牌一块,下旨每日按量供应。从此,天福号酱肘子成为清宫御宴必备的一道名吃,享有“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 之美誉。
11月5日至10日,第三届进博会人文交流活动北京老字号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进博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已成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重要窗口。此次进博会,282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天福号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酱肘子制作技艺受邀参展,向中外宾客展示老字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中华老字号”天福号的酱肘子,自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面世以来,广受历史文化名人和市井百姓的追捧,已传承280余年,其制作技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福号酱肘子热销百年到底有何秘诀?近日,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第九代传承人宋子军为我们揭晓。 “传人是干出来的” 宋子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第九代代表性传承人,1966